2025年4月2日至6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iBHE)主持工作副院长邢新会教授率18名师生代表团,先后访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弗林德斯大学(FU)及昆士兰大学(UQ),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健康工程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度学术对话,推进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为构建清华大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iBHE在南半球的国际化合作网络注入动能。
新南威尔士大学:锚定生物医学工程与智能技术融合
iBHE代表团与UNSW师生合影
4月2日,代表团首站访问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与院长Megan Lord教授就教学科研平台共建、学生培养模式及科研合作展开战略磋商。双方重点探讨了微流控芯片药物筛选系统、连续化固相合成装备等技术的产业化路径,并就共建“智能医疗装备联合实验室”达成初步意向。
代表团与对方进行学术交流
代表团还拜访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基础设施工程与安全中心(Centre for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and Safety, CIES),并与高伟教授(Professor GAO Wei)就研究生教育、国际招生政策及联合培养机制进行了会谈。双方分享了各自在国际化教育和研究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高伟表示,希望未来在学生互访、双学位项目及科研联合攻关方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展开深入合作。
代表团参观UNSW实验室
此外,代表团还与多位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优秀学者就RNA技术、生物医用材料、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等多个交叉学科前沿领域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在交叉科学领域建立长期而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弗林德斯大学:探索生物医药领域合作新机遇
代表团在弗林德斯大学交流
4月4日,代表团赴弗林德斯大学,拜访了弗林德斯健康与医学研究院(Flinders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HMRI)和医学院及公共健康学院(College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双方围绕科研平台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国际招生与招聘、生物合成、基因组学分析及海洋经济等领域展开了全面探讨,并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特别是在学生互派、科研协作及双学位项目建设方面,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推进合作细节,为未来的项目落实创造条件。
学生代表团参观弗林德斯校园
交流期间,iBHE代表团与弗林德斯大学多位重要科研人员及学者进行了深入会谈。此外,弗林德斯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管理团队详细介绍了该校在国际学生招生、研究生培养及学术合作方面的支持政策及未来合作计划。
昆士兰大学:聚焦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合作
代表团与昆士兰大学师生合影
4月6日,代表团访问昆士兰大学的澳大利亚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AIBN)。作为昆士兰大学的重要科研机构,AIBN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其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代表团在AIBN参加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Kristofer Thurecht教授系统介绍了AIBN的科研布局及重点研究领域,涵盖从细胞重编程到纳米技术平台的多项前沿方向。Jessica Mar教授、彭华栋博士和乔瑞瑞博士分别分享了各自团队在基因组学、材料科学和纳米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学术交流会由乔瑞瑞博士代表AIBN所长兼昆士兰大学副校长Alan Rowan教授主持。
交流会上,双方围绕学生培养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合作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在多项议题上达成共识。未来,双方计划聚焦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通过学生互访、科研平台共享以及联合项目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推动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同发展。
此次iBHE师生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弗林德斯大学(FU)及昆士兰大学(UQ)三所大学的访问,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iBHE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iBHE结合这三所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招生招聘等多方面与对方取得了合作、共建的共识,未来将全面推动,力争打造南半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标杆。
访问感悟:
新南威尔士大学专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弗林德斯大学深耕海洋资源与能源研究,昆士兰大学则凭借前沿交叉学科展现出别样魅力。这三所院校虽各有侧重、路径不同,却共同诠释了当代科研的深层逻辑 —— 来自不同种族的科研人员,用多种语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精密仪器与人文关怀的共鸣中,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新南威尔士大学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该校的生物实验室配备了顶尖且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领域涵盖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等多个前沿交叉学科。他们将医院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当走进其整合医学研究中心,智能医疗的未来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走廊两侧的临床诊疗区仅隔着一道智能玻璃幕墙,住院患者的生理数据能够实时同步传输至科研数据库。刹那间,我明白了这里为何能诞生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 —— 科研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让每一项发现都能精准指向生命的痛点。
——吴亚红
此次澳大利亚之行让我收获颇丰,三所高校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高效科研管理模式令人印象深刻,为前沿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昆士兰大学的AIBN研究所,我深切体会到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科研人员既专注于基础理论探索,又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使科研成果迅速落地并创造实际价值。跨学科合作是此行的一大亮点。不同领域的研究团队通过频繁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此外,教授和研究人员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此次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化视野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不同学术体系的合作模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周洪锋
在交流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内涵。澳大利亚同行们既立足本土需求,又放眼全球健康事业的研究视野,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扎根中国实际,又要保持国际视野。特别是在与各校师生深入交流后,我更加认识到,真正的科研创新必须将技术突破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我领悟到,卓越的科研不仅需要智慧与勤奋,更需要情怀与坚持。作为青年人,要将所学所思融入课题研究,更要立志成为连接中外科研合作的重要桥梁。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永恒的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宋梦瑶
此次澳大利亚学术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工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运动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运用虚拟现实与动作捕捉技术构建关节功能评估系统,患者通过沉浸式交互完成康复训练,实时数据为个性化诊疗提供支撑。这种"技术赋能医疗"的范式让我直观认识到工程创新对临床诊疗效率的提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澳大利亚高校与医院的深度协同机制:工程实验室直接接入临床样本库,确保实验设计始终紧扣真实医疗需求。这种"临床-实验室"双向反馈模式,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路径更加清晰。通过这次实地参访,我不仅了解到国际前沿的医工结合研究范式,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研选题的黄金准则——必须扎根真实的医疗场景。这些见闻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也为今后的科研道路指明了更务实的方向。
——赵严铭
文:耿洪亚、刘子茹
摄影:刘子茹、孙浩添
审核:陈超群、耿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