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届毕业生从iBHE出发
他们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让我们记录下
那些闪光的成长足迹
独特的专业印记与温暖的师生情谊
聆听毕业生的故事
感受梦想的力量
汲取前行的智慧
这里是属于iBHEer的共同记忆
张妮,2025届制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导师为谢伟东副教授。在校期间以共一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第三作者发表中文核心1篇。在读期间任深生化硕22班带班助理、党支部副支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团委宣传部负责人、清华大学团委实践部组长。曾获校级优秀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共青团员、校级社会实践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以及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分赛场一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成长历程
张妮与iBHE的故事开始于一次从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到研究生肿瘤药理学的主动跨越。经过了本科的基础学习,一个强烈的疑问浮现:当重大疾病如癌症降临,如何更直接、有效地干预?这份对“治疗端”的关切,驱使她从预防前线,挺进对抗疾病的核心战场。怀揣对生命的探究与“做得更多”的决心,张妮在保研时选择了iBHE的制药工程专业。
重塑自我:在挑战中寻找锚点
转变充满挑战。面对陌生的分子世界、药理学丛林,焦虑与自我怀疑曾如影随形,需要她从零开始。成长始于舒适区的边界之外。导师的点拨和鼓励、实验操作的亲传亲授,都是张妮在这条路上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摸黑前行的无限动力。在一次次虚心求教和不断坚持后,她逐渐踏出舒适区,摸到了肿瘤药理学的“门”。
使命驱动:在交叉点找到方向
系统学习后,一个严峻现实摆在她的面前:高效药物如紫杉醇,常因耐药性折戟沉沙。如何破局,让更多生命重获希望?这成为了她的内在驱动力。一次对实验室成果的探索带来关键灵感:降糖药卡格列净(CAN)展现出独特的安全抗癌潜力。这个“老药新用”的契机,如同一座桥,精妙连接了张妮对“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双重执着。探究CAN能否成为逆转紫杉醇耐药性的“钥匙”,成为课题的灵魂。这标志着她成功跨越专业藩篱,找到了一个能发挥交叉视角、直击临床痛点的方向。
“专业背景的差异,非为障碍,实乃独特视角之源泉;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畏艰难,终达远方。”
传承、创新与实践
入学后,她秉持着为同学们服务的原则,协助举办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如“莲花山定向越野”特色党建活动,深度参与了“迎新晚会”、“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宣传。
也正是因为受到了清华浓厚的团学工作氛围的影响,张妮开始了她在院团委宣传部的工作,不断产出优质内容,为同学们打造更加新颖、更能展现“清”年影响力的内容。
在任期间,她参与举办的迎新晚会当场观看总人数超过2000人,产出传递“清”年声音的原创推文8篇,并推至清华大学校级平台与深圳市市级平台。
原创推文《传递“清”年声音!深圳这支学生队伍一路走一路讲》
她说:“我们要结合时代热点,发挥榜样的力量,更要深入实践,努力成为榜样。”
张妮还作为副支队长前往四川大邑,进行乡村调研,为当地产出文旅推介1份、建筑设计2份,以及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出大邑品牌设计了1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她协助组织策划并参与了清华大学“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项目,与外国学生一起围绕济宁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赴曲阜市、泗水县进行实践调研。这一次,她坚定信念,做讲好中国故事的榜样青年。
清华大学“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项目(张妮:二排左二)
清华大学赴四川大邑暑期实践项目
寄语未来
基于在iBHE的跨领域探索,张妮对未来教育之路充满热忱,她将把前沿科研转化为教学资源,把肿瘤耐药机制等复杂问题拆解为生动案例,点燃学生对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勇于跨界,探索科学的边界。
“人生有无限可能,永远不要害怕,要敢于尝试和挑战。没有错误的选择,只有当下的决定。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开满鲜花的道路。”
素材提供 |张妮
文字整理 |蒋雨晴
审核|陈超群、耿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