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届毕业生从iBHE出发
他们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让我们记录下
那些闪光的成长足迹
独特的专业印记与温暖的师生情谊
聆听毕业生的故事
感受梦想的力量
汲取前行的智慧
这里是属于iBHEer的共同记忆
李家炜,2025届博士毕业生,导师为马少华副教授。在校期间参与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获金奖,参与清华大学“医工结合”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参与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在清华大学-东京大学Workshop、医药健康工程杯等论坛进行口头汇报;曾获清华大学校级奖学金。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以梦为马
本科期间,李家炜就对生物医学与工程的结合充满兴趣,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方向时,他了解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iBHE)注重生物医学交叉与转化应用,便毅然选择了南国清华。拥有机械工程本科背景的他,在选择导师时被马少华副教授在类器官工程和3D打印领域的研究所吸引,并主动与马老师交流。他回忆道:
“马老师说,如果想来,就要展示出对这个机会的热情。也是这一次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学术的专注与热情,这是马老师教我的第一课。”
积跬步,行千里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李家炜坦言:“我的课题进展是曲折的。最初接触细胞实验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没有气馁,一遍遍跟着师兄师姐学、一次次看网上的视频、读不懂的文章就反复读、组会听不懂就
断提问……直到有一天,我好像开窍了。”凭借这份坚持,他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决定硕转博,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继续深入挖掘课题。
体悟科研滋味
在探索科研方向的过程中,他有过迷茫,“我想要寻找自己热爱的科研方向,又时常觉得研究工作有些枯燥。在这几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涯中,我逐渐发现,认真度过每个寻找热爱方向的平凡一天,才是科研生活的本色,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我想,在这种不确定之中,最确定的就是要不断地尝试与寻找,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幸运的是,李家炜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他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开始了肌肉类器官工程的研究。
李家炜(中)进行学术墙报展示
博约学术论坛获奖合影(李家炜:右三)
回首博士研究生生涯,李家炜珍藏了许多难忘瞬间:“与实验室同学一起在没有空调的东莞工厂里调试类器官打印机原型机;疫情期间在郑州实验室和同学做完实验晚上和导师吃饭聊天;在实验室第一次看到培养的肌肉类器官跳动。这些坐标让整个博士阶段有了更多锚点。”
实验室同学合影(李家炜:左一)
“我的导师马少华老师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科研自由,也总是身体力行作为实验室的榜样,这不仅成为了我研究生生涯中追随的目标,他的引领作用也将伴随着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李家炜深情地说。
科研与生活的平衡
科研之余,李家炜喜欢健身和徒步,探索了深圳及周边的众多路线,他认为身体健康是科研的前提,也是一切的基础。
登山留影
实验室对他来说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场所,也是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地方:“比如实验室的朱胤恒师兄,他科研实力强,说话带着冷幽默,淡泊名利,和他交流总能碰撞出新的想法。”
与朱胤恒(右)合影
展望未来,李家炜认为,未来生物科技会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学科,深度挖掘小领域的科学问题,以真实需求推动的科学研究会带来巨大的能量。
对于师弟师妹,他寄语道:“坚定地相信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勇敢地突破自己,积极拥抱合作共赢。”
素材提供|李家炜
文字整理|蒋雨晴
审核|陈超群、耿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