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HE毕业生 | 徐敏惠:踏实前行做好科研,开放心态感受世界

发布者:iBHE发布时间:2025-07-14浏览次数:10


又一届毕业生从iBHE出发

他们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让我们记录下

那些闪光的成长足迹

独特的专业印记与温暖的师生情谊

聆听毕业生的故事

感受梦想的力量

汲取前行的智慧

这里是属于iBHEer的共同记忆

徐敏惠,2025届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专业硕士毕业生,导师为曾楠副教授。在校期间获评2023年暑假社会实践校级铜奖、院一等奖;清华大学SDG马拉松三等奖;获评清华大学2025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好学笃行,打造自己的科研路

本科专业是自动化的徐敏惠起初对偏振成像领域并不熟悉,初入曾楠老师课题组时,对课题方向几乎没有头绪。但在曾老师的指引下,她开始了充分的探索。从最初的旁听课题、观看装置搭建,到逐渐上手操作,徐敏惠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对光学领域研究的理解。

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都很愿意分享经验,曾老师也会根据我们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思路,鼓励我在组会上大胆提出问题和想法。回望那个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以开放和踏实的态度去融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急于求成,踏实参与组里的每一次讨论和实验,是我走进科研的第一步。”

曾楠老师课题组合照(左四:徐敏惠)

徐敏惠的第一个课题是与湘雅医院共同开展的合作课题,内容是利用偏振成像技术对大鼠跟腱和肌肉样本进行表征分析。刚加入课题时,她负责实验数据的采集。随着时间推移,她对课题的参与逐渐深入。为了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徐敏惠额外学习了许多病理知识,渐渐地也能看懂切片,辨别正常与异常组织。

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从创新点的提出到论文写作,这是我第一次深度参与科研。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让我意识到科研的推进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磨合和积累中逐渐成型的。

在学习病理切片的过程中,她发现关于MASSON染色切片的偏振研究还比较少见,而这种染色方式非常适合用于观察跟腱组织的结构特征,于是徐敏惠向这个方向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课题。

独立推进课题是不易的,从实验方法到数据处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地推敲和调整。但得益于第一个课题打下的基础,徐敏惠在把握课题框架时更加熟练,在曾老师的指导与师兄师姐的既往研究提点下,她找到了适合自己课题的切入点,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

徐敏惠在医药健康工程杯研究生论坛作口头汇报

这三年来,她还尝试了不少新方向。在和师弟师妹的交流中,一些原本零散的想法逐渐发展成他们的研究主题,陆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徐敏惠谈到,能看到这些思路被延续下去,并且真正落地,她也十分欣慰。


以身作则,锤炼心态

科研路上,徐敏惠认真耕耘;校园生活中,也有她成长的身影。在社会实践中,她体会到:真正承担起团队运转的,不仅是简单的组织协调,而是对过程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更要对结果负责。徐敏惠在实践中真正地提高了自己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更锻炼出能够“随时兜底”的心态。


徐敏惠(前排左一)在实践项目留影


在社会实践中,徐敏惠也认识了许多性格各异、闪闪发光的伙伴:有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健身、非常自律的同学;也有擅长沟通、善于调动氛围的朋友。每一次协作与磨合,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过程并不轻松,但我乐在其中,很荣幸、很高兴有能力带领大家一起完成目标。责任感不仅是对任务的回应,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我坚定地相信,主动承担和勇于面对,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积极开放,拥抱世界

徐敏惠说,身边优秀的同伴也是她正能量的来源,比如同门张新贤。在他的带动下,徐敏惠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虽然还做不到‘练二休一’的强度,但身体素质确实提升了不少,这次回家甚至连困扰多年的鼻炎都明显好转了。感谢南国清华,让我结识了这样一群真诚而闪耀的伙伴。”

毕业后,徐敏惠加入了一家医疗器械外企,从事研发工作。她相信,未来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将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尤其在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给师弟师妹的寄语

首先保证身体健康,其次多关注自己能做的事,减少对不可控因素的纠结。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开放的心态,不断适应、不断成长。





素材提供 徐敏惠

文字整理 蒋雨晴

审核|陈超群、耿洪亚


搜索
您想要找的